如果说大湾区的游艇不被待见,一定有不少人有异议,因为大湾区包括了香港和澳门,而且香港那么多游艇,大湾区不是在想方设法吸引人家的游艇停过来吗?那么,海子就自我纠正一下,是大湾区的广东部分城市对游艇不太待见。为啥这样说,可能还是有不少人会质疑,例如深圳应该算是国内最大的游艇市场,怎么还说不待见呢?
广东临近港澳,自身经济实力强劲加上受香港影响,游艇比较容易被接受。在国内,深圳不管在游艇港数量还是游艇的保有量都位居国内前列,而珠江对面的珠海,游艇制造业发展较快,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游艇制造基地。不计算香港、澳门的大湾区(以下称大湾区均为不含港澳)的游艇港和游艇保有量都是国内最大的区域,游艇产业经济总量也应该是位列国内前茅。但尽管如此,也难掩游艇在各级部门眼中的尴尬位置,大湾区游艇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自生行为,而并非是靠管理部门的支持。纵观整个大湾区,从省级到市级几乎很少明确游艇行业的主管部门,游艇产业在大湾区的各个城市中,就是一个没有“爹”的舶来品,管的人很多,理的人却很少,即使游艇产业最发达的深圳也是如此,并没有明确行业的主管部门是谁。
过去的十几年,大湾区游艇行业依赖市场化和自身经济实力,在各种政策的夹缝中顽强地茁壮成长。在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下,在行业自律的引领下,大湾区的游艇行业相比其他区域更加规范,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市场。但是,游艇行业的发展还是离不开政策的支持,特别需要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,来推动行业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,更好地协调各职能部门。而当前缺乏明确的行业主管部门,已经严重地影响到行业的发展。
3年疫情对各行业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,而对于游艇行业,特别是2022年接近一年的因疫情封海,影响极大,游艇销售断崖式下滑,游艇旅游几乎完全停止,游艇港处于停摆状态,非凡体育服务几乎无事可做,大型赛事活动完全停办,不少企业选择出走海南、福建、浙江……即便如此,游艇行业也一直在默默支持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,但行业的生存状况却很难得到关注,根源就是缺乏行业的主管部门,几乎没有任何一个部门会听取行业的呼声。过去3年,游艇行业有多少企业或倒闭、或停业、或出走,又有哪个部门关心呢?难道游艇企业真的就不是企业?缺乏行业主管部门,行业的苦该向谁诉说?
由于缺乏主管部门,很多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得不到有力的推动,政策红利无法实现,特别是国家五部委发布的关于游艇产业的有利政策,缺乏主管部门的大湾区,又该由哪个部门牵头实施呢?无法实施的有利政策能有效落实吗?相比之下,海南自贸港明确了海南省交通厅作为行业的主管部门,很多政策得以推动落实,行业发展有目共睹。不仅如此,缺乏行业主管部门不仅仅影响了行业的发展,可能还会产生更多的安全管理问题。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,游艇的安全事故也可能偶有发生,缺乏主管部门,所有的事故也都无法吸取教训成为经验,更甚至连教训都谈不上,更多的是好了伤疤忘了痛。要知道缺乏主管部门的引领,任何一个安全事故,都可能成为行业发展路上的一个绊脚石。
为何大湾区的城市都几乎没有明确行业主管部门,小编确实也想不通,是不是很多管理部门认为游艇就如烫手的山芋?还是对游艇仍存在片面的认识,觉得游艇就是高大上的,是富人的玩物,以致谈游艇色变而远离?或是觉得游艇是比较危险的,怕承担安全责任?又或是觉得游艇的经济价值不值一提,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,所以任其自然发展。即使在深圳这样一个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一线城市,也没有明确游艇行业的主管部门,可想而知,游艇是如何地不被待见。
但经过3年疫情,各级政府在大力拼经济的过程中,再不重视游艇行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,那只能说是完全不了解游艇行业。举个简单例子,全球游艇数量占比不超过2%的超级游艇&豪华游艇,其实际上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过程,超级富豪拿出巨额财富定制超级游艇,带动了游艇制造业上游的多少工作岗位和经济价值?而超级游艇的使用又带来了多少人就业,拉动了多少相关产业的经济价值增长?在所有的高端产品制造过程中,超级游艇对于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带动能力是有账可算的,而耗费的社会资源则是比较低的。而那些占比超过90%的小型游艇,同样带动了上游非常多的小微企业发展,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。目前来看,大湾区的游艇产业规模确实比较小,甚至远远比不上香港一地的规模,但能因为其现在小而视而不见吗?40年前的深圳又有多大?大湾区的人口、海域、经济、实力等优越条件,决定大湾区的游艇产业的未来,将远远超过香港。
游艇是水上休闲产业的载体,承载着发展海洋休闲旅游的重任。游艇不仅仅是游艇,更是一种生活方式。请不要对游艇视而不见,在大力拼经济的时代,说不定游艇还是一个很好的帮手呢!
作者 | 海子 编辑 | 海之蓝